鉴别书画作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虽然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区分普通印刷品,但面对高科技手段仿制的高级印刷品,仍需专业的鉴定师进行细致的甄别。因此,这些技巧并不能作为通用的鉴别方法进行普及。
【作品鉴别技巧】
纸张特性
手绘作品注重的是纸张的洇水特性,追求的是意在形之上、不似胜相似的艺术效果。因此,手绘作品通常选用生宣纸作为作画纸张。相对而言,印刷品则多采用半熟宣或熟宣纸,这些纸张的洇水性较差或相对较慢。
画面表现
手绘作品呈现出自然的墨迹立体感,而印刷品则表面光滑,缺乏这种立体感。手绘的线条粗细不一,浓淡相宜,色彩丰富多变,水墨效果浓郁,墨迹晕染自然,不显呆板。相较之下,印刷品的墨迹则显得僵硬,线条粗细、浓淡均无变化,色彩平涂,缺乏层次感。此外,观察画面色块边缘的处理,若多见隔色与叠加的细微圆润锯齿,则多为手绘作品;而若缺乏这种变化,则可能是印刷制品。
笔触与笔韵
中国画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其落笔之处便形成了独特的笔触,而整幅画作则流淌着笔韵。书写过程中,毛笔的运动轨迹有先后之分,因此,在放大字迹后,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书写的笔画顺序,还能观察到断续之间隐隐相连的笔迹。此外,由于毛笔的落笔轻重不一,墨水也随之呈现出浓淡相宜的效果。相较之下,印刷制品则无法展现出这种挥洒自如的笔韵与生动的墨色变化。
轻擦以辨真伪
中国画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避免画心受损,通常会被进行简单的托裱处理,以便于长期保存或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在托裱后的状态下,我们可以通过尝试用纸巾蘸水轻擦画面的方式来鉴别作品的真伪。手绘的中国画,其画面颜色在擦拭后,纸巾上的着色会显得较为粗糙,而画面本身的颜色则保持原样。然而,印刷品则不同,其颜色往往是成块状的,且在擦拭时,画面上的颜色容易脱落,从而影响整体的观感。
【印刷技术解析】
木版水印技术
市场上的木版水印技术有其独特的制作流程,包括画稿、刻版和分层印三个关键步骤。这项技术的精湛程度取决于画稿师傅和刻板师傅的匠心独运。然而,即便是技艺高超的仿制品,也难免露出破绽,例如线条的不自然或细节的失真,这些都可能成为辨识真伪的线索。值得一提的是,荣宝斋在木版水印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作品甚至能以假乱真,令人叹为观止。
木版水印的魅力在于其复杂的制作过程和二次加工做旧环节的巧妙运用,这使得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虽然真假难辨,但它却为名画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常作为原作的替代品进行展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同时,博物馆展览中的木版水印作品与喷绘作品相映成趣,不仅还原了原作的神韵,更在保护文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真可谓一举两得。
喷绘技术
谈及喷绘技术,日本的二玄印社堪称佼佼者。其制作流程通常包括对画作进行高清拍摄,利用电脑进行分色与制版,最后进行分层喷绘。然而,通过某些简单技巧,我们仍可辨识出此类作品。
嗅觉辨别:通过嗅觉,我们可以尝试分辨印刷品的气味。通常,印刷品并不会散发出墨汁的香气,而是带有油墨和油彩的化学气息,或是无任何气味。
观察墨色:由于印刷品的颜料是通过喷涂方式上色,与手工绘画时笔触的力度差异显著,因此,仿冒印刷品的墨色往往显得不够饱满,缺乏立体感。
审视层次感: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观察墨的叠加效果。在绘画过程中,水和墨的交融会产生丰富的层次感。通常,线条周围的细节部分会展现出墨水渗透纸张的效果。绘画的基本技巧包括皴、擦、点、染,这些技法在毛笔与纸张的摩擦中,会带起纸张纤维,形成独特的笔触和纹理。这种自然形成的层次感,在装裱时并不会被刻意改变,因此成为了鉴定绘画真伪的重要依据。
观察背面:在鉴定绘画作品时,观察背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常,手绘作品的纸背会透色,这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相比之下,某些喷绘作品可能只喷绘了正面而未喷背面,这样的作品在装裱后,其背后的真相被掩盖。然而,有些喷绘作品的反面也进行了喷绘,但其颜色均匀且艳丽,与手绘的笔触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通过透光观察正反两面的画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并不完全契合,从而揭示出作品的真实面貌。
此外,市面上存在一些不正规的街头拍卖,这些拍卖往往只售卖价位低廉的作品,并以此赚取装裱费用和少量利润。对于这些作品,只需拆开装裱,从托背纸上取下作品查看背面,便能揭穿其真面目。
转载:互联网
